今天是:

艾滋病感染者心理状况及干预措施分析

时间:2017-10-26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以侵犯机体免疫系统,造成免疫系统损害和感染为主要特征的致死性传染病。当机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失去抵抗能力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死亡。

目前治疗AIDS尚无特效药,病死率极高,多数患者因长期带病生存,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相关医护人员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护理干预,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了生存期。

一、艾滋病感染者普遍存在的六类心理问题

(一)抑郁、焦虑心理。病人表现为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二)害怕、恐惧心理。病人表现为懒散、懈怠、不敢面对疾病。

(三)孤独、无助心理。病人表现为敏感多疑、不知所措。

(四)自卑、被歧视心理。病人表现为没有勇气和自信,感觉羞愧、不敢见人。

(五)失落心理。病人在心理上表现为无助、沮丧、悲哀、愤怒和指责等,而在生理和身体方面也有反映,具体来说表现为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六)自杀倾向。病人表现为拒绝与人说话、拒绝治疗,对生活失去信心,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二、艾滋病感染者的分期

艾滋病感染者在从感染HIV到治疗的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的病情变化以及社会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心理变化。通过相关机构长期的临床护理观察,将这种心理变化总结分析为如下几个期:

(一)休克期。当患者一旦得知自己感染上HIV后,是难以接受的,严重的患者可能发生意识丧失或者出现精神恍惚症状;

(二)否认期。HIV感染者最初都是不愿相信、不敢面对的,处于完全排斥状态,否认事实,这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通过否认来赢得心理反应的时间。患者会反复检查,期望找到否定诊断的可能。

(三)怨恨期。表现为怨天尤人、自责或迁怒于使之感染的人。这一时期发生自残的可能性较小,实施报复的想法强烈,社会危害极大。有部分感染者怨恨自己而产生羞耻感,无法面对任何人,可能产生自杀念头。

(四)妥协期。感染者不再怨天尤人,向现实妥协,开始四处求医问药,祈求还有一线生机。

(五)抑郁期。当感染者了解到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和疫苗能治愈AIDS,因此悲观、绝望、无助,感觉人生不公,对生活失去了信心,陷入焦虑、抑郁的状态,容易产生自杀倾向。

(六)接受期。绝大多数感染者最后都会接受和面对现实,积极寻求帮助,主动配合治疗,能够比较理智地处理各种关系。

(七)绝望期。当感染者病情逐渐加重,身体逐渐消瘦、衰竭,在痛苦和死亡边缘上挣扎,这时候如果再没有家人的支持,患者就会产生很强烈的自杀念头。

三、针对艾滋病感染者各个时期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

(一)休克期的心理护理。须有家属随时陪伴在病人身边,当病人出现意识丧失的时候,能够保护病人的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一般病人意识丧失的时间短到几分钟到几小时,长到几小时到几天。这期间要加强巡视,防坠床,有问题及时报告医生,给患者一个心理接受的缓冲期。严重的可能出现精神恍惚、一蹶不振的症状,这就需要精神科的专家协助治疗。在病人极度不配合治疗的时候,不要强行执行,要努力通过沟通、劝导,让患者自愿接受抗感染、抗病毒的治疗。

(二)否认期的心理护理。首先需要多和患者交谈,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讲解疾病有关的知识,让患者能自愿接受事实,尽快开始正规、积极的治疗。

(三)怨恨期的护理。对任何一个可能怨恨社会的感染者,都要尽量建立、完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才能引导患者不去做出过激的行为,去报复社会。从而让患者正确面对疾病、面对社会,积极接受治疗。对于怨恨自己的感染者,要防范自杀的发生,加强沟通、陪护和巡视,纠正错误的自我认识。

(四)妥协期的护理。此时的感染者基本能够面对、认识自己的疾病,想了解更多关于疾病的知识,对一个问题会反复询问和求证相关医护人员,也会不着方向盲目地四处问药,相信偏方,不管是否真正有效,都会去尝试,因此延误了病情。

(五)抑郁期心理护理。护理工作者应鼓励患者主动倾诉,排解不良情绪,如悲痛时想哭就哭一场,心烦时向亲人或者好友倾诉,愤怒时合理恰当地出气等,使不良性情绪得到发泄,同时让患者消除自卑心理,使其树立起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在日常生活中,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样既可融洽与家人的关系,也可能使其认识到自己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既有利调节情绪,也有利于健康。这个时期对病人来说,能够正确认识疾病,才会配合治疗,如果一直情绪低落,不接受现实,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杀念头。

(六)接受期的护理。当患者能够真正面对疾病时,就会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民警应多和患者交谈,给感染者提供更多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新的病情进展,建立良好的警患关系,可以提高戒毒人员的依从性。戒毒人员对治疗和生活都充满了信心,求生欲望最强的阶段,但民警管教还是不能放松警惕,继续加强对患者的鼓励和心理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七)绝望期的护理。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常常造成病人的痛苦体验、难以忍受。由于长期反复的机会性感染,疾病后期,艾滋病感染者极度衰竭、消瘦,经过长时间的治疗效果甚微,戒毒人员就会失去治疗的信心,产生放弃自己生命的想法。这时需要家庭的支持、鼓励,民警耐心解释治疗的必要性,高度的依从性与良好的抗病毒效果有直接关系,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使戒毒人员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主动克服困难,积极配合治疗。

四、干预对策

(一)做好健康宣传教育。帮助艾滋病感染者及其家人了解更多有关疾病、治疗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减轻他们的忧虑,乐观地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保护戒毒人员的隐私,得到他们的信任。另外,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一旦戒毒人员失去家庭的支持就会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凄凉、悲观的不良情绪,产生被人抛弃的恐惧,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以家庭为中心,除了戒毒人员的心理疏导外,还要为戒毒人员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戒毒环境,从根本上减少不良应激事件的发生。

(二)鼓励艾滋病感染者倾诉。找个可以信赖的人分担自己的压力,使不良性情绪得到发泄,积累在内心的不健康的能量才能释放掉。有的感染者会表现出极度不耐烦,这是因为他们焦虑、恐惧的原因,这个时候民警要理解患者,多一点耐心,同时努力消除患者自卑的心理,使其树立起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三)有效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与人类健康存在肯定的联系,社会支持既有利于缓冲刺激的作用,又有直接的独立保护作用。民警帮助戒毒人员有效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减轻负性心理症状,让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国家实施艾滋病四免一关怀的政策,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及其家庭纳入政府关怀,使他们不会再为经济问题而烦恼。

(四)巧用情感干预。认知干预的基础在于:一个人对已、对人、对事的看法、观念或想法,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艾滋病感染者心理及行为,而在此理论基础上进行情感干预是其延伸的尝试之一。

情感干预主要针对每位艾滋病感染者不同程度的心理状况,通过情感交谈、亲情化服务、情感干预式支持、医疗费用优惠、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等来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面对艾滋病感染者焦虑、抑郁等复杂的心理行为,可以帮助艾滋病感染者重建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可以回归到正常轨迹的。在情感干预中,民警及医护人员用真挚、热情、友好的语言、表情和行为,向艾滋病感染者表达了生物医学社会新型模式下的一份关怀、一份重视、一份信赖,进而帮助他们缓解压力,重新审视自我,从而改变患者主观上的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减轻应激原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明显改善了艾滋病感染者的心理适应及应对状态,使患者的心理康复达到良好的效果。

艾滋病是一种进行性危害人类健康的感染性疾病,不但给家庭经济、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且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成为一种较强的心理应激原。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一线的戒毒工作者与管理者,在与艾滋病戒毒人员的接触中,我们应该积极主动把握戒毒人员心理状态,加强与戒毒人员的沟通、交流,逐渐消除戒毒人员心理障碍,减轻戒毒人员身心痛苦,才会使其积极配合治疗,防止病情恶化,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期,降低复吸率,减少社会危害性,从而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提高戒毒康复工作成效,促进戒毒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  肖玲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