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孝”字今解

时间:2017-01-04

从远古到现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石,亦是全民道德修养的总根。

 

一、从远古造字解读“孝”

 

要理解“孝”,首先要剖析甲骨文中的老字,在甲骨文中“老”字、“考”字是一个读音,一个意思,都是“老”。那时只能把文字刻于龟兽的骨上,这些雕刻工具是什么?砸烂的尖而锋利的石块。那个时代没有剪刀等理发工具,人从生到死,不可能剪发。头发越来越长,部分盘旋在头顶上,部分披在背上,或搭在前胸。可以说“老”字的上部分,是远古时期老人头部形象化描绘。

“老”字下部分,有两层含义:其一,远古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野兽横行,随时威胁人的生命安全。人年轻,面对豺狼虎豹不可怕,迅速爬树逃避伤害,但是人老了咋办?爬不上树,只能用石块打,没有石块怎么办?只能被虎狼追赶,活活咬死。在无数惨烈的教训后,远古的人慢慢醒悟,就用石块砍下手臂大小的棍棒,给老人作为防身武器。甲骨文的老字,非常形象,老人拿起一个棍棒,举起。老人毕竟体弱,在与猛兽的游击战中,体力渐渐不支,最终还是被猛兽吃掉。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老人就以静制动,保全体力,要么蹲下,要么跪下,猛兽来了,举起棍棒,就达到预防的目的。后来“老”字的演变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老”字、“考”字的下半部分,描绘老人与猛兽搏斗的体态。其二,老人体弱,棍棒作为行走的支撑,现在有的老人,走路时要拿一根棍子就是这个意思。

“孝”字,吸取了“老”字的上半部分。甲骨文、金文、金文大篆、小篆的“孝”字,下半部分是一个非常形象的光头娃,这个光头娃内涵就太丰富了!一是折射光头是父母所生;二是折射孝道必须从小教诲,可以说一个孝字暗含言传身教;三是折射光头乐意孝敬老人。看,光头双臂略微向上,那是力量的象征,那是乐意的体态语言。

 

二、阐释“孝”字中的“土”

 

中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在广大农村,家家户户堂屋都立了家神。家神牌位主体就是“天、地、君、亲、师”之神位。我国民间信仰受儒家道德伦理的影响,形成了“天地君亲师”的信仰、崇拜序列。

“亲”是对祖先统称和通称。祖先崇拜,源远流长,影响至深,这一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传承至今,确保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帝王家“太庙”供奉皇家祖先的牌位,大家望族的“祠堂”、平民百姓家里的家神牌位也都供奉本族祖先的牌位,用以祭祀。祖先埋葬在什么地方?泥土里。高出地面,垒出一个土堆,这个土堆就是坟墓。这就与甲骨文中的“土”有惊人的相似。

“死者为大”,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从远古一直传承至今。崇拜祖先,就从“孝”字开始。慢慢地,“老”字头部形象化的描绘慢慢就被土堆这个坟墓代替。这一变化,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拜。

在理解农村家神时,应该注意一点。如果“孝”只针对祖先,而不针对活着的老人,家神牌位就应该把“孝”供奉,而不应该供奉“亲”。这就说明“孝”有两层含义,一是对祖先,二是对活着的老人。活着的老人用什么来体现?就是他们头部的标志——长发。穿越孝字的历史,长发始终贯彻孝字上半部分。

上面这个土堆为何演变成“十”?古代生产力落后,人们无法解释自然之谜,在自然灾害面前束手无策,敬畏自然、敬畏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就太自然了。家神牌位就是最好的说明。遇到事情迷茫时,在祖先牌位前,道教卜卦;村民祷告后立鸡蛋,就是请祖先指路。土堆这个坟墓慢慢演变成“十”,人们在困惑的“十”字路口,祖先能指点方位。高出地面这个土堆就成了“十”。加之地面,就成了“土”。

“孝”不局限于祖先,也包括活着的老人。老人的长发的标志就是一撇“丿”。

 

三、“教”与“孝”的关系

 

,甲骨文(爻,算筹)(子,孩童)(攴,手持鞭子、棍杖),表示体罚学子。造字本义:用体罚手段训导孩子作算术。

“孝”,敬畏祖先,崇拜祖先,供养老人,薪火相传,这个是精神层面的,“孝”,体现精神财富。“孝”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容易传承。在远古时期,算筹用于生产、交易等计数,用来衡量物质数量,体现物质财富。参与算筹的人毕竟是极少数,所以难以自然吸收、自然养成,就出现了甲骨文中的棍棒教育。“孝”与“算筹”是远古时期人们生活的全部,其中懂“算筹”是极少数,绝大部分人在“孝”中熏陶。慢慢地,人们发现“孝”与“算筹”都必须要人教。由于懂“孝”的人多,加之“孝”敬畏祖先,崇拜祖先,在人们生活中分量非常之重,于是就用“孝”替代了“教”的左部分。同时发现棍棒教育的不可取,要以“孝”的那种传播方式教育人,于是“文”字替代了远古教字的右部分。从“教”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知道教育必须以孝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一个永恒的基础,是社会发展、人类和谐永恒的核心。

 

四、从发展的角度理解“孝”

 

“孝”有两层含义,一是对祖先的孝,二是对老人的孝。随着历史的发展,形成了两大体系,对祖先的孝敬衍生为爱国主义。家神牌位主体就是“天、地、君、亲、师”之神位。“君”,皇家祖先;“亲”,百姓祖先。“君”“亲”,在寻常百姓家高度浓缩,也就是家、国的高度浓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不昌盛,家有何喜?“君”在“亲”之上,可见百姓对皇家祖先的孝敬,这种孝敬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成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这就是爱国主义。爱国,关键是要守好祖先遗留下来的一切。祖先传承下来的自然文化、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其中蕴藏着祖先的灵魂,凝聚祖先的智慧;祖先传承的疆土,其中埋藏着祖先的身躯。把优秀文化、疆土等继承好、发展好,就是孝敬祖先,就是爱国,就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

对老人的孝衍生为敬老、爱老、护老、养老,一句话就是孝敬老人。如何孝敬,“孝”字已经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孝”字就刻画了农耕文明,作为子女就要热爱自己的泥土,把泥土放在天灵盖上,当成神一样尊敬。一撇“丿”就代表犁、锄头等劳动工具,它的含义就是要深耕泥土,就是要勤劳,只有这样才能五谷丰登,才能确保老人衣食无忧。否则泥土里只能杂草丛生,老人只能忍饥挨饿。现在社会发展了,人不局限在泥土中,可以从事泥土之外的工作。“孝”字的内涵就拓展,就要干一行爱一行,在所从事的工种中不断深耕、不断拓展,才能获得丰厚的报酬,孝敬老人才有物质基础,否则孝敬老人只能是一句空话。

“孝”字博大精深,笔者抛砖引玉,期望读者挖掘“孝”字蕴藏的潜在正能量,爱国、敬老,弘扬社会正气,把优秀的“孝”字发扬好、传承好、发展好。

(四川新华强制隔离戒毒所  赵小平)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