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于做好彝族吸毒人员戒治工作的再思考

时间:2019-07-04

    摘要:近年来收治的彝族吸毒人员不仅未减少,反而持续增加,给戒毒场所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文章从收治的彝族吸毒人员的基本情况入手,分析了彝族吸毒人员走上吸毒的历史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地缘因素、教育文化因素,阐述了戒毒场所彝族强戒人员戒治工作现状,提出了做好彝族吸毒人员戒治工作的对策,对做好彝族吸毒人员的戒治工作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彝族吸毒人员  戒治工作   再思考


毒品泛滥是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吸毒成瘾者的戒治也是当今难题之一,而彝族吸毒人员的戒治则是难题当中的难题。四川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收治的吸毒人员中,彝族吸毒人员比例居高不下,有的场所收治的吸毒人员中,彝族吸毒人员就已接近二分之一。因此,进一步深化彝族吸毒人员的戒治工作刻不容缓,下面就当前彝族吸毒人员戒治工作现状进行一些肤浅的思考与探讨。

一、“彝族吸毒人员戒治的再思考”课题的提出

此课题的提出,主要鉴于以下缘由:

(一)收治的彝族吸毒人员人数逐年递增

从我省眉山、资阳两个所的收治情况来看,近年来收治的彝族吸毒人员不仅未减少,反而持续增加,人数已逼近两千人,如果应收尽收,其人数可能成倍数翻番。这当中的彝族吸毒人员构成错综复杂:一是青壮年(18岁—49岁)占绝大部分,其比例为95.54%;二是强戒两次及以上的占三分之一以上;三是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占62.73%;四是入所前无固定职业的达63.99%;五是未婚难以成家的占三分之一,离异的占五分之一;六是患有疾病的人员较多,其中某所彝族戒毒人员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占75.13%;七是某所收治的两千多戒毒人员中,彝族人员就已占到近50%,曾吸食海洛因的占40.96%,吸食新型合成毒品的占59.04%,隐性吸食混合毒品者较多,精神疾患问题者众。随着社会综合治理和打击惩处毒品犯罪力度的加大,彝族戒毒人员人数还将大幅度增加。进一步思考和加强彝族戒毒人员戒治工作课题就摆在我们眼前。

(二)彝族吸毒人员人数居高不下的原因

我省司法行政强戒所里的彝族吸毒人员大都来自凉山、乐山、雅安,其中凉山州的占97.63%。凉山、乐山、雅安等彝族聚居区毒品泛滥,吸毒人员与日俱增,它有着深刻的历史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地缘因素、教育文化因素。

1.历史文化因素。目前毒品泛滥的地区有很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毒品就盛行的地区。凉山有些山区的群众不仅种植、贩卖毒品,还普遍吸食,并且将其视为“高贵”,以能吸食鸦片炫耀“富有”,因而民间形成了“有酒大家喝,有烟大家吸”的习惯。

2.自然环境因素。凉山等彝族地区地处偏远,生产结构单一,经济落后,就业困难,使得许多民众生活极其困难,面对毒枭提供的丰厚报酬,便有不少人铤而走险。在富有与贫穷、先进与落后形成鲜明对比和集中表现的地区,毒品更易泛滥成灾,很多人把贩毒作为发家致富、缩小贫富差距的一种捷径。在常与海洛因等打交道的同时,很多彝族吸毒人员就与它结下“不解之缘”。

3.地缘地域因素。凉山等彝族地区正处于“金三角”和“金新月”贩卖运输毒品的必经重要通道之一,地形崎岖复杂,通过走私或边境贩运将毒品传入国内的现象非常严重,不利于警方追踪,打击惩处毒品犯罪手段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4.教育法制原因。凉山有些彝族地区教育水平低下,甚至没有教育,加之关于毒品危害以及禁毒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够不到位,有的群众把毒品当成好烟好酒一样招待客人,甚至认为“吸毒贩毒”“以贩养吸”的行为并非违法,因而彝族人吸毒成瘾者远高于其他地方。

(三)做好彝族吸毒人员戒治工作是扶贫奔小康的需

大部分彝族吸毒人员来自凉山州大山深处的穷乡僻壤。凉山州下辖17个县市,其中有13个为国家级贫困县。这些贫困县的毒情、疫情形势严峻。“吸毒一人,增贫一家;一人染病,全家陷贫。”这已成为阻碍彝族群众脱贫致富和与全国一起奔小康的重大社会问题。可见做好彝族吸毒人员戒治工作,切实开展好教育矫治活动,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法纪意识,充分认识毒品对个人、家庭、社会的严重危害,坚定信念,彻底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戒除毒瘾,并帮助他们在所戒治期间内习得一技之长,顺利回归社会,携手家人通过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共同建设美好和谐新家园。因此,切实做好彝族吸毒人员的戒治工作,就是在做一件了不起的民生工程,也是在认真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的大政方针,是促进彝族群众实现小康的具体举措。

二、场所彝族吸毒人员戒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场所收治的彝族吸毒人员人数不断上升,使得影响场所不稳定因素增多:彝汉吸毒人员之间性格差异,彝族吸毒人员地域、家族(家支)之间的差异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增多,传染疾患几率增大,教育矫治工作问题凸显,严重影响场所安全稳定和戒治工作成效。

(一)对彝族戒毒人员戒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彝族戒毒人员在四川省司法行政机关戒场所的收治量,随着禁毒工作的深化,将急剧扩大。通过查阅场所文件档案资料和网络媒体,未见有关“彝族戒毒人员戒治工作”进行专项会议研究和安排部署的报道,现有近两千的彝族戒毒人员的戒治工作成效如何,它不仅关系彝族戒毒人员的未来,更关联到彝族集聚地区脱穷扶贫、精准扶贫,是帮助他们与全省其他地方一起奔小康建成小康的大事。彝族戒毒人员戒治工作的理论和符合彝族戒毒人员身心康复的戒治举措,现状是零散的,未形成体系,这还需要我们的主管部门、戒场所和一线的同仁们共同努力,为进一步提升戒治实效勤奋工作。

(二)戒治环境建设缺少彝族文化元素

创建良好的戒治环境文化及其氛围,能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爱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人,也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和启迪作用。近些年来,场所戒治环境文化建设不仅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硬件、软件实施有了显著的改观,为营造浓郁和谐的戒治氛围提供了有利条件,戒毒人员的戒治工作成效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眉山所作为全省收治彝族戒毒人员的主要场所,彝族戒毒人员与汉族戒毒人员人数几乎相等,环境文化建设主要突出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优秀传统经典文化和现代优秀文化元素,图文声灯光相得益彰,而彝族优秀文化元素未见踪影,几乎难见到有关彝族优秀文化介绍的图片文字。只是在彝族“火把节”“彝族年”时,改善一下他们的膳食,吃吃具有一定彝族风味的菜肴——坨坨肉、坨坨鸡,组织彝族戒毒人员唱唱彝胞歌、跳跳彝族舞等文体活动而已。这样使得彝族戒毒人员入所后,即使经历很长一段时间,也难融入正常的戒治生活,更增加了民警有效管理、矫治和取得良好效果的难度。

(三)场所民警队伍建设需加强

作为收治彝族戒毒人员的主要场所——眉山强戒所和资阳强戒所的民警队伍的现状是怎样的?这里先引用资阳强戒所《对彝族戒毒人员教育的思考》(2016年3月16日)一文中分析到:“该所现有民警347人,其中汉族343人,彝族1人(注:不懂彝语),藏族1人,羌族1人,侗族1人,具有彝文教育相关专业资历0人。场所无彝语教育专业文凭人员,无专门从事彝族教育的民警,应该说,该所目前专职彝族教育工作者职位处于空缺状态。”眉山强戒所的情况也与之差不多,只是眉山强戒所年长的民警有着过去在峨边宋家山沙坪劳教所的工作历练,除了有两三位彝族民警外,较全面的了解彝族文化、习俗、爱好、禁忌的民警实在不多。要做好彝族戒毒人员的戒治工作,加强和改善场所民警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四)戒治管理手段急需改革和创新

主要收治彝族戒毒人员的眉山强戒所、资阳强戒所,在当前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上,一直沿用将彝族戒毒人员和汉族戒毒人员混编于各大队,表面上便于相互监督、相互促进,而忽视了彝族戒毒人员和汉族戒毒人员在生活习惯、性格特点、文化地域等方面情况迥异,多数大队偏喜好选汉族戒毒人员担任室长、组长等,在加上民警“十亲自”未尽如人意,不知不觉在戒治过程中,助长了他们之间以强凌弱、出言不逊、矛盾摩擦、拉帮结派、打群架等不良倾向,让我们的民警和各级主管领导经常疲于调解他们的矛盾纠纷。这不仅严重影响场所的安全稳定与和谐戒治氛围,也对提升教育矫治质量极为不利。因此需要场所在严格执行“四分管理”的基础上,拓展和创新场所戒治管理方式方法的具体内涵。

(五)教育矫治的方法举措针对性不强

首先是语言交流沟通的障碍。彝族戒毒人员绝大部分来自凉山州,三分之二的人不懂汉语,他们主要用彝语交际,再加上场所从事教育矫治的民警很多人不会彝语,对彝族文化、彝族戒毒人员性格等了解不多又不深,简单的要求加上肢体动作,或者通过其他彝族戒毒人员翻译,他们才能勉强知道民警要求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二是彝族戒毒人员常年生活在大山深处,一下来到陌生的地方,心理压力大,便采取沉默、逃避等方式封闭自我,消极对待民警的管理教育。民警也很难了解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三是没有彝族语言文字教育矫治教材、影像资料和营造戒治环境文化文字图片。四是对彝族戒毒人员、汉族戒毒人员,采用同样而不加区别的教育矫治方式方法,开展生理心理教育矫治和康复训练,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做好彝族戒毒人员戒治工作的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彝族吸毒人员的戒治工作

戒治工作成效如何,是关系民生的大事之一。彝族吸毒人员的戒治,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应引起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系统的重视,应当定期不定期地进行专题研究,给予特别关注,总结经验,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加强彝族戒毒人员戒治工作指导。

(二)打造收治彝族吸毒人员环境文化特色

收治彝族戒毒人员的主要场所,其环境文化建设应汲取彝族传统文化中有益于戒治工作元素、内容和积极因素,如“虎日”盟誓、“毕摩”激发信仰、“家支”团结互助精神等,营造出有利于彝族戒毒人员良好的文化戒治氛围,增强其戒除毒瘾的信心和决心,促进戒治实效提升。

(三)培养和引进彝族教育特质的专职民警

培养和引入具有彝族教育特长的专职民警,是当前主要收治彝族戒毒人员场所的薄弱环节。做好彝族戒毒人员戒治工作,需要我们的民警学习和运用彝族语言,深入了解他们的民族文化底蕴、民族习俗、民族信仰、性格特征,才能与彝族戒毒人员进行有效交流沟通,不断增进与彝族戒毒人员的亲切感、融洽感,缓解和减少抵触情绪,利于有效地对他们开展各项戒治活动。

(四)创新彝族吸毒人员管理戒治举措

按照禁毒戒毒法律法规精神,积极探索符合彝族吸毒人员的戒治规律、方法、措施,建设彝族戒毒人员戒治专所或专管大队,真正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戒治、分类指导,延伸社会帮扶,调动来自彝族优良传统文化的家族组织、信仰仪式、伦理道德等层面的诸要素,激发出他们战胜毒瘾的坚强毅力,有效提高彝族戒毒人员的戒毒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毕摩教参与彝族吸毒人员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代钧芳2014年6月13日)

2.《在禁毒工作中引入宗教积极因素的探索——以彝族盟誓戒毒仪式为例》(西南民族大学 禄开辉)

3.《脱贫攻坚是凉山当前的最重任务》(四川新闻网综合2015年9月15日)

4.《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矫治文化建设的思考》(林蒙昌 四川省戒毒管理局网2016年4月6日)

5.《完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戒毒模式的思考》(夏永梅四川法学网2013年6月16日)

6.《对彝族戒毒人员教育的思考》(四川省资阳强戒所2016年3月16)

 (来源:周永朝  何珂  杨本宪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