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刺儿头变形记

时间:2018-10-25

戒毒人员吉某,男,现年30岁,彝族,凉山州普格县人,已婚,中专文化。因吸食海洛因被强戒两年。

让民警赵钒注意到这名彝族戒毒人员的是一起抓扯事件,虽然事情起因微不足道,也没有造成什么后果,但是这次抓扯事件破坏了康复劳动车间的正常生产秩序。安全生产无小事!赵钒并没有忽视这件“小事”,他立即把当事人和在场戒毒人员叫到车间值班室了解情况。随着调查的深入,这次抓扯事件的来龙去脉在赵钒脑中清晰浮现:这事件的发生就是由于戒毒人员吉某无理取闹,无事生非。

赵钒虽然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却在工作中逐渐炼就一双犀利的眼睛,在他看来,戒毒人员吉某并不像那种无理取闹、惹事生非的人。在翻看吉某的档案后,赵钒发现吉某曾就读于凉山师范校,中专文化,这在彝族戒毒人员中算得上是高学历了。这样的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做出不理智的事情。这样反常的情况激起了赵钒的好奇,他想会会这个“奇葩”。

每次值班,赵钒闲暇之余都会找组上的戒毒人员进行谈话,了解他们的戒治生活和家庭情况、是否遇到什么困难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及时为戒毒人员排忧解难,拉近了戒毒人员与民警的距离,让戒毒人员的戒治生活更加顺利。随后的日子里,赵钒一有时间就找到吉某,和他“闲聊”。吉某是家中幼子,从小父母哥哥姐姐就很疼爱他,甚至有点溺爱,对他的要求有求必应,导致他在中专毕业步入社会后缺失了判断能力,最终在朋友的唆使以及自身好奇心驱使下,沾上毒品而不能自拔。

  吉某染上毒瘾后逐渐缺失人性,给家人带来极大的打击和伤害,家人看他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主动报警将他送到当地戒毒所戒毒,期望他能从毒品中走出来,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吉某带着他家人的殷勤期望被送到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始了强戒新生活,虽然他还没有明白家人的良苦用心和殷勤期望。

  吉某来到五大队戒治时,并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以及吸毒给家庭带来的伤害。在他看来,家人报警抓他,就是想抛弃他、害他。他理解不了这些,加上养尊处优惯了,对大队的正常管理很不适应,对于这种规范的戒治生活模式很抵触。吉某易怒,会因为一件小事就与其他戒毒人员发生争执。赵钒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对吉某的心理状态做了全面剖析,他意识到不能对吉某听之任之,同时也不能简单粗暴地进行处罚,必须从他的内心入手,及时解开他的心结,让他明白家人的做法其实是爱他的表现,而不是抛弃他,否则势必会惹出更大的祸端来。

  赵钒从多名戒毒人员口中获悉,吉某从入所后的4个月里,因为憎恨家人,从未给家里打过电话。要解决吉某的心理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他和家人的沟通平台,拨打亲情电话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随后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只要赵钒值班,他就会把吉某叫到值班室来谈心,了解他的近况,逐渐打破了吉某内心的隔阂,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赵帆又找准相应的切入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逐渐认识到家人送他到戒毒所戒毒,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挽救他,让他戒除毒瘾后能够重新回到家人身边。受过教育的吉某和其他彝族戒毒人员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沟通无障碍,而且善于沟通,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有着其他彝族戒毒人员所不能比拟的悟性。在赵钒的开导下,吉某的心理防线逐渐开始崩塌,终于同意给家里通电话。在民警办公室,赵钒拨通了吉某母亲的电话,然后将话筒递给吉某,吉某用颤抖的手接过话筒,慢慢放到耳边。听筒里传来母亲慈祥的声音,那张曾经桀骜不驯甚至有点冷酷的脸上划过两行热泪,他的目光逐渐变得柔和,放下了对周围一切的防御。

  自从那一通电话以后,吉某开始变了,他经常向值班民警申请拨打亲情电话,同家人的交流时脸上出现更多的是笑容;在劳动康复车间更是体现出属于他那个年龄的活泼好学,慢慢地他熟练掌握康复劳动技能,渐渐融入戒治生活中来,他开始帮助别人,不再觉得烦躁,在这样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在接下来的戒治生活中,赵钒发现了吉某文艺方面的才能,鼓励他参加了大队组织的春节文艺活动,结果让赵钒倍感惊讶:吉某在舞蹈、唱歌、主持、组织等方面都表现出很高的天赋。据吉某自己介绍,原来他在学校时就是学校的文艺尖子。

  于是赵钒将他推荐给大队做文艺委员,在适合他的位置上发光发热。吉某没有让大队失望,他根据自己的心路历程创作了心理剧《觉醒》,和其他三名戒毒人员一起在民警组织下认真排练,反复推敲剧本细节,最终在2016年5月心理健康月心理剧征集表演活动中获得第一名。

  赵钒说:“看着这么一个‘刺儿头’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够脱胎换骨,重新找到面对人生的勇气,我很开心。希望他能够在回归社会后也保持这样的人生观和操守,回到正确的人生轨迹。作为一名戒毒工作者,这也算是我交出的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   王川)

 

相关链接